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“主力军”要加快进军“主阵地”——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侧记
2019-05-20 15:18:00 来源: 编辑:记协网编辑
新华宾馆会场的陈设简单,每个座位上一瓶水一本会议手册,但会议的内容并非纸面上的事。4月23日,成都在这里召开了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。
在座者500余人,包括成都市委宣传部、各区(市)县党委宣传部以及中央省级驻蓉媒体、市级和地方主要媒体负责人,还有部分高校院系专家学者。
“这次大会既是一次工作会,也是一次培训会,更是一次动员会。”与会代表纷纷表示,要积极响应中国记协《新闻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》,遵守《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》,坚定做到与党同心、与人民同行、与时代同步,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,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新闻宣传,积极唱响主旋律,讲好成都故事,传播社会正能量。
媒体融合
推动新闻工作者赢得主动权
与会者注意到,无论是在成都市记协工作报告,还是在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修改说明中,各议程中项项不离“媒体融合”。
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乔建林向记者表示,牢牢掌握主动权,树立旗帜意识,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,这对于党的新闻工作来说非常重要;当下,互联网已深刻改变信息传播、媒体生态和新闻格局,下一步,成都市记协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,通过教育培训、评优表彰和交流合作等工作方法,强化新闻队伍的职业素养,致力于推动媒体融合的转型发展,争取早日培养一批集编、摄、播于一体的全媒体新闻队伍,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提供智力支持。
“党报姓党,不仅适用于传统媒体,同样也对新媒体适用。”作为党报新闻一线工作者,成都日报文化新闻部记者王嘉认为,不管传播形态如何演变,媒体融合改革坚持党性原则不会改变。在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每一步中,媒体从业人员都要坚持党性原则,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。
勤练“四力”
做媒体融合下的全能记者
“不日新者必日退”,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应对新形势变化,大家的思考和行动可以汇成一句话“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”。
作为一名在新闻一线待了13年的记者,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王旭认为,在融媒体时代,要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,要做到“站位高、视野高,综合素质全,广播电视拍摄能力全”,成为一名全能记者。同时,还要练就勤快的“脚力”,敏锐的“眼力”,善思的“脑力”,独特的“笔力”,以此实现电视节目的突围与转型;多深入基层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,并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、形式、方法、技巧形成精品力作。
在媒体融合上,编辑与记者正产生着共鸣。“在全媒体时代,必须更新观念。”在成都日报社锦观编辑部首席编辑吴喆看来,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,都要加强内容生产,生产出符合新媒体传播的、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;另一方面,新媒体还需要有更强力的技术支撑,以此倒逼采编流程的再造,将能支撑传统媒体的奋然转身。
跟吴喆有着同样感受的,还有四川日报新媒体中心主编肖莹佩。会上提到的“媒体同质化严重,优质内容稀缺”的问题,让她深有感触。在她看来,优质内容依然是媒体的立身之本。过去的常规流程是“采—编—发”,现在则是“策—采—编—发”,核心是要围绕“策”字做文章,“必须学习新技术,以‘策’为驱动器,提高策划能力,以此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。”
多出精品
讲好成都故事传递成都好声音
会场内外,深化“走转改”,讲好成都好故事,成为与会代表们的共识。“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,走进田间地头,才能推出一大批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新闻作品。”在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张林林看来,无论是中心工作还是社会正能量,一线新闻工作者,就应该用最质朴、最接地气的笔触还原一个有温度的故事,这便是他心目中的优秀新闻报道,“这种报道最能将主流价值传递给大家。”
在会上,修改了《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》。成都商报要闻部记者钟茜妮翻看章程时发现,“把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写了进去。”这让她觉得,只有在采访写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,以人民为中心,俯下身、沉下心去倾听老百姓的声音,讲好老百姓的故事,讲好成都故事,发扬职业精神,恪守职业道德,才无愧于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。
其他一线工作者也附和了这样的观点。成都全搜索首席编辑申海娟表示,在融媒时代,作为一名一线新闻编辑,既要脚踏实地做好新闻,讲好成都故事、传递成都好声音,也要仰望星空,用融媒手段不断创新,触摸天花板,要锻炼自己的脚力、眼力、笔力、脑力,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。
推进全市媒体融合发展,更好宣传党的主张,反映群众心声,唱响主旋律,方向明晰,未来可期。
(成都日报 李霞 摄影 吕甲)